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要闻 >

为何如此多汽车采用分体式大灯设计?

为何如此多汽车采用分体式大灯设计?

发表于 2025-10-15 责任编辑:刘慧

别再惦记汽车前端两角各装一个大尺寸大灯的经典造型了。如今的汽车早已换上“新眼眸”:纤细、锐利,且位置偏高,靠近保险杠。LED日间行车灯(DRLs)已成为视觉焦点,而主大灯则常被隐藏在保险杠内、避开直射视野,或与车身设计无缝融合。

这种“分体式大灯”设计如今愈发流行,SUV、轿车乃至部分旅行车都采用了这一造型。分体式大灯最初是为解决技术难题而生的巧妙方案,如今已成为众多车企彰显设计风格的标志性选择。

为何如此多汽车采用分体式大灯设计?

以法拉利Purosangue为例,其巨大进风口上方的纤细车灯几乎难以察觉;现代科纳与途胜则围绕这一设计打造了完整的视觉标识;就连雪铁龙近年推出的多款车型,也采用了分体式大灯设计。

问题来了:为何这么多车企要将车灯一分为二?

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LED日间行车灯——它如今更偏向设计符号,而非单纯的技术配置。这类日行灯被安装在车头较高位置,宛如发光的“眉毛”;而真正的主大灯(包括远光灯与近光灯)则被安置在更低的位置,通常直接整合到保险杠中。

法拉利Purosangue将这种设计推向了极致,并结合了大胆的运动化布局;现代胜达与新款科纳则把车灯标识打造成图形元素,要么采用贯穿式日行灯,要么将其直接融入格栅设计。

雪铁龙C5 X是该法国品牌这一设计语言的旗舰代表,其设计源头可追溯至2016年的C-Xperience概念车。那款概念车率先采用了“高位车灯标识与双人字标融合”的设计,主大灯则隐藏在下方。

分体式大灯最初是为解决技术难题而生的巧妙方案,如今已成为众多车企彰显设计风格的标志性选择。

在 Stellantis 集团旗下,新款蓝旗亚Ypsilon也采用了类似思路:高位LED车灯标识呼应品牌标志性的“圣杯”造型,主大灯则被安置在更低位置,隐藏在保险杠的立体轮廓中。

这种“功能与形态分离”的设计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考量,更构建了一种全新的视觉语言——灯光变得纤细锐利,车头则呈现出高科技感与未来感。

除了日行灯与主大灯的“分体”设计,贯穿式灯条也成为了车身的“整合元素”。部分品牌开始用单条LED灯条连接日行灯,比如大众ID.4、西雅特Cupra Tavascan以及最新款Smart车型——不过这些车型的车头两角仍保留着尺寸较大的灯组。

还有一些车型,如斯柯达Enyaq或最新款标致308,用水晶质感打造出了真正的“发光面罩”;而奥迪Q6 E-Tron与宝马i7则在更传统的灯位上尝试使用超薄LED单元,这些灯组如同“碎片化的宝石”,还能实现动态灯光效果。

特斯拉Cybertruck则呈现了最激进、最先进的设计诠释:其车头顶部只有一条贯穿式水平LED灯条作为可视灯组。这条锐利的灯条如同图形元素般横跨整个引擎盖,而真正的主大灯则完全隐藏在保险杠内,被安置在两个几乎看不见的垂直模块中。

在所有这些案例中,车灯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功能性角色,而是成为了“表达元素”——既是品牌标识,也是图形符号。至于真正的主大灯?它正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低调,往往要等到点亮时才会被察觉。

以新款法拉利849 Testarossa为例,灯光还承担了“连接功能”:一条纤细的前部灯条将两个大灯单元相连,但并未融合成单一的长条。这种设计既符合法规要求,又能让车头呈现出视觉连贯性,是一种兼顾空气动力学效率与风格标识的巧妙方案——同时还不会掩盖品牌Logo的辨识度,也能让车型实现“一眼识别”。

随着电动汽车兴起,传统的前进气格栅正日渐消失,我们正迈入一个新时代:汽车的前端不再由散热器决定,而是成为了“品牌身份的展示窗口”。分体式大灯与日行灯已然指明了这一方向:灯光正成为“主动装饰”、“编码语言”与“动态面孔”。

像宝马i Vision Dee这样的概念车,甚至用交互式LED面板取代了传统大灯,打造出数字显示效果;而高合、小鹏、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则在尝试“场景化车灯”——这类车灯能根据不同场景改变形状、颜色与灯光序列。

随着传统大灯逐渐淡出视野,灯光位置不断上移,汽车的“双眼”正逐渐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