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评测 >

上汽大众中德合作方首次相会,为何就敲定合资意向?

上汽大众中德合作方首次相会,为何就敲定合资意向?

发表于 2023-06-09 14:14:38 责任编辑:刘慧

上海大众汽车(现更名为上汽大众)合资项目审批文件

那是一个魔幻的年代。

1978年的中国,正值除旧迎新之际。在这一年,举行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是20世纪中国第三次历史剧变发生的一年,也是改革开放的开始之年。

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第一机械工业部和上海市政府分别由副部长饶斌、副市长陈锦华联合签发报送《关于引进轿车制造技术和改造上海轿车厂的报告》。同年,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访问了欧洲6个国家、50多个企业和研究单位,最终锚定德国大众,中德双方开启了为期六年三十余次的谈判。

这,才有了如今的上汽大众。

一锤定音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中国人用血的教训写成的警言。对当时中国汽车工业来说,这句警言犹如耳边的警钟,时时刻刻都在提醒着其全面落后于欧美国家的事实。

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的中国汽车业已经拥有一汽、二汽、北汽,卡车工业已经初具规模。但中国生产的轿车却只有两种——上海牌轿车和红旗轿车,其中一汽“红旗”专供高级官员与接待外宾用,而上海是当时国内惟一能够批量生产轿车的基地,上海牌轿车是50年代水平的仿制车,年产量从未超过3000辆,最低时才几百辆,生产水平还停留在20世纪50年代的低水平。

合资前的上海汽车厂外景

显然,国内汽车工业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因此每年进口汽车要花国家大量外汇。在此情况下,国家为了解决出口创汇问题,决定引进一条轿车装备线,并且要把这条装备线放到上海,改造上海汽车厂。那时上海同全国一样,正处在百废待兴的特殊时期。此令一出,汽车人备受鼓舞。1978年9月底,一机部先后向外国汽车公司发出邀请电。通用、福特、丰田、日产、奔驰、大众、雷诺、雪铁龙等汽车公司先后派代表团来华商谈。

当时"上海轿车项目"是继上海宝钢项目之后最为引人关注的项目,有着“引进技术,改造行业”的重大使命。也正因为如此,当美国通用建议中方最好用"中外合资经营"的方式进行合作时,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饶斌立即转告上级,并由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明作了请示。

邓副主席说:"可以,不但轿车可以,重型汽车也可以嘛",还讲了中外合资经营六大好处。就此,轿车项目开始按照中外合资经营项目来与外商进行谈判。此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正值"解放思想" 、"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历史时期,这一批示的作出,无疑极大地鼓舞了轿车项目组。

这也昭示着,中国汽车业的一个新时代即将来临了。

合作是偶然中的必然

改革春风吹满地让人为之一振的同时,合资项目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个尴尬的问题。那就是,找谁合资?换句话说应该是,谁愿意与当时汽车工业几乎毫无基础的中方合作,注入资金和最先进的产品、技术,并能参与商品出口以解决外汇平衡?

当时美国通用公司的建议是,中方生产部分汽车零部件,再由他们提供其余的零部件在中国装配,纳入他们的世界生产体系。日本汽车公司奉行的是"只卖商品,不卖技术",这些显然是谈不拢的。尽管法国雷诺和雪铁龙积极性都很高,但他们的车型不太适合中国的市场。

在此情景下,“魔幻”的会面发生了。

1978年冬,德国沃尔夫斯堡市,时任机械工业部部长周子健率中国代表团考察时,发现满大街跑的车都印着“VW”的标志,四处打听后才知道,还有一家名为大众的汽车公司。代表团当机立断,登门拜访,来到德国大众公司总部。此次会面突然到时任德国大众董事长施密特在接到门卫电话时大吃一惊:“中国的机械部部长,要和我对话?”

对上海大众的中德双方而言,这场相逢充满了挑战、机遇,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事件,而双方的一拍即合,更加证明了这样的“必然”。中方参观完生产线后,提出了“合资经营”的说法,施密特马上表态说:“我们正在亚洲选择合作伙伴,现正跟亚洲另一个国家进行谈判。”他又说:“如果中国愿意跟我们合作,我们也愿意放弃跟那个国家的谈判,首先跟中国合作。”

德国大众不仅愿意提供最先进的产品技术,而且还愿意出部分投资,用合资的办法进行合作。对德国大众来说,这无疑是一场豪赌——要知道,当时的中国还不是今日之雄狮,而是一个工业基础无比薄弱,汽车消费理念尚未盛行的国家。

巧就巧在,彼时的上海汽车项目组亦有着敢为人先的勇气。会议结束后,时任中国机械工业代表团秘书长的江泽民同志,就让当时主持了项目对外谈判工作的蒋涛回去后抓紧落实,向国家计委和国家有关部门汇报的同时,向上海市委市府的领导汇报,请他们支持这个项目。

在双方的推进下,很快,德国大众就派代表来华,中德双方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谈判。1984年10月1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双方领导出席了仪式。至此,中国首家合资车企应运而生,并在四十年后的今天成长为了行业巨擎。

不得不提的是,自诞生开始,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就深耕在上汽大众的血脉之中。无论是拍板后奋进敢为的上海汽车项目组,还是眼光独到、敢作敢为的德国大众,都为上汽大众的诞生注入了在那个年代最为新锐的精神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在四十年后的今天,上汽大众得以勇于变革,不断开拓新局,成为新汽车浪潮中的弄潮儿。这也是为什么,上海与大众的相逢,始于偶然,却又应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