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咖说车 >

大众需要两颗“心脏”同时跳动

大众需要两颗“心脏”同时跳动

发表于 2023-11-17 汽车产业观察网 责任编辑:刘慧

在汽车行业切换到新能源赛道后,自主品牌凭借“把配置堆上去,把价格打下来”的策略,正以极快的速度改写着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

曾经风靡一时的法系车、韩系车已经没多少声音,美系车除了特斯拉之外销量都在持续低迷,连口碑、销量一向坚挺的日系车今年在华销量也下跌了20%,甚至有日系车品牌已经相继撤离中国市场。在这种风卷残云的形势下,目前仅有德系车不论是在销量上,还是口碑上,维持着稳定。

德系车的稳定,一方面得益于德系车进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50%,树立了很好的口碑和粉丝基础,尤其是一线豪车品牌——BBA(宝马、奔驰、奥迪)在很多消费者心中依然是信仰般的存在;另一方面,也源于德系车的优势领域——造车工艺、底盘驾控、精品质感等的护城河很高,不论是品质上的精进,还是品牌认知的建立,除了要投入巨大的经济成本之外,还需要时间的检验,没那么容易取代。

问题是切换到新能源赛道后,德系车燃油车时代的成功与辉煌还能持续多久。毕竟,已经在新能源赛道领先的自主品牌,也都开始冲击中高端。比如最近扎堆上市的几款纯电豪华轿车阿维塔12、极氪007、银河E8等明显都是冲着BBA的豪华汽车市场去的,甚至某新势力头部车企还喊出了要在2024年取代BBA中的一家豪华品牌的口号。

在这种危机下,作为德系车的带头大哥,大众汽车的新战略正在浮出水面,正如大众中国CEO孟侠在采访中说,大众的体内有“两颗心脏”同时跳动,一颗是“德国心脏”,一颗是“中国心脏”。

孟侠

在笔者看来,其实从去年9月换帅以来,“两颗心脏”就在成为大众的一个全球战略。一方面强化“中国心脏”,来应对中国电动汽车的挑战;另一方面又强化“德国心脏”,来稳住大众汽车在全球市场的地位。

在很多人看来,大众汽车的这一战略显得摇摆不定,甚至可以说转型过慢、败局已定。但在笔者看来,大众汽车的战略能同时兼顾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中国电动汽车市场和全球传统市场的节奏,稳中求进,不仅为德系车找到一种出路,而且对于加速出海的中国车企来说,也非常值得参考。

稳住“德国心脏”,稳全球市场

2022年9月,大众汽车新一任CEO奥博穆刚上任,就给上一任CEO迪斯的电动化转型计划按下暂停键,开始在欧洲市场给电动化全面降温。

按照前任CEO迪斯的计划,大众在2030年前在欧洲建六座电动汽车电池工厂,未来大众在欧洲和美国销售的汽车全部改成电动汽车。在迪斯看来,大众应该走“软件定义汽车”之路,而不仅仅是改变动力系统。2019年,大众投资90亿美元成立软件公司CARIAD,负责大众的电动汽车自主研发核心软件系统,并实现统一的汽车操作系统。迪斯的这一战略,可以理解为将“德国心脏”进行全面电动化。

迪斯

这样的改革,被很多中国新能源车企视为转型楷模,然而对大众汽车来说却未必,CARIAD尽管汇集了大众内部几乎所有的软件人才,但开发出的ID系列软件问题不断,比如车机死机、方向失灵、刹车异常等故障频发,以至于大众软件技术被吐槽像“一张白纸”。

今年开始,奥博穆不断给“德国心脏”降温。5月,大众将CARAID高层除了人事之外,全部开除。11月,大众再次动刀,计划对旗下软件子公司CARIAD裁员2000人,裁员比例约占总员工数的30%。

不仅是软件,奥博穆还叫停电池工厂。今年11月1日,奥博穆表示由于欧洲市场对于电动汽车的需求“低于预期”,该公司暂时不会就第四家电动汽车工厂的选址做出决定,当然后续的电池工厂更是遥遥无期。

从软件到硬件,大众对自己在欧洲的电动化转型按下了暂停键,大众汽车转型失败的舆论甚嚣尘上。然而实际上,在奥博穆看来,汽车市场表面上看是一个市场,实际上正在形成两个市场:一个是全球传统汽车市场,一个是中国电动市场。

从全球传统汽车市场来看,这个市场虽然在进行电动化转型,但正在以“蜗牛”的速度前进,燃油车依然是主力,未来是否电动化也仍然不确定。比如即使推动电动汽车很积极的欧洲,电动出占比也只有14%。从数据来看,欧洲(27国)1月到9月的新车总共794万,其中油车288万台占36.2%;混动(HV)占25.2%,柴油车(14.1%),电车EV(14%)。

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迪斯激进地推进电动化得不偿失,所以对“德国心脏”降温是必要的。然而,“德国心脏”降温,并不等同于拒绝电动化转型。

如果说迪斯的激进策略是整个“德国心脏”全部电动化,那么奥博穆的策略就是在保持“德国心脏”维持全球市场的同时,在中国再建一个“中国心脏”来应对中国的电动化转型。

建“中国心脏”,跟上中国速度

全球范围来看,电动化汽车进展缓慢,真正发生巨变的是中国汽车市场。

从数据来看,根据Canalys公布的2023年上半年的汽车销量显示,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长49%,达到620万辆,其中中国大陆市场销量达到340万辆,占据了55%的市场份额,全球其他地区加起来也只有45%。也就是说,大部分电动汽车的进化都发生在中国。

2023上半年电动汽车销量

目前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超过38%,不论是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商业模式,中国的电动汽车已经跑通商业闭环,电动化趋势是无法逆转的了。这一现实,对德系车来说不得不重视。

因为大众汽车品牌50%的业务以及大众汽车集团30%的业务都来自中国市场,不仅如此,整个德系车对于中国市场的依赖非常大。2022年,大众集团汽车销量的38.3%来自中国大陆市场,奔驰集团汽车销量的36.8%来自中国大陆市场,宝马公司汽车销量的33%来自中国大陆市场。

在这个意义上,奥博穆的“两个心脏”战略更符合这个世界正在进行的现实:一颗低速“心脏”应对全球电动化缓慢转型,一颗高速“心脏”应对中国电动化飞速发展。

当然,大众在中国面对最大的挑战并不是技术的落后,而是电动汽车的开发节奏和无限内卷的价格战。正如某日系车企品牌负责人在退出中国市场时说的那样:“我们的技术没有落后中国,但是完全跟不上中国车企的节奏,等我们的新技术量产的时候,中国汽车已经更新很多代了,也更便宜了。”

大众打造“中国心脏”当然首先要加速电动化。2023年5月,大众汽车在安徽合肥成立全资公司,计划打造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最大的科技和创新中心,“中国心脏”开始落地。

与此同时,大众还对合资企业下放权力。比如捷达品牌的自主研发下放到南北大众,未来混动车型100%由中国团队研发,而在此之前,大众汽车所有研发、改款等都需要德国狼堡的批准,如此一来大众在中国的研发速度大大加快。

在加快自研的同时,大众还广交朋友,从中国新势力车企借力。比如今年7月,大众和小鹏签订合作框架,通过向小鹏汽车增资约7亿美元,提升大众在中国的智能网联汽车研发能力。

这一新闻一度让人说成是中国开始向大众汽车输出技术。实际上,此次合作更重要的目的是大众借助小鹏的平台,开发两辆面向中国市场的电动汽车,用来追赶中国车企的节奏,正如大众CEO奥博穆所说“仅靠大众自己的力量,无法跟上中国汽车的节奏,我们通过携手合作伙伴助力我们更深入地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

此外,大众旗下的奥迪品牌也与上汽集团签署战略备忘录,计划联合开发奥迪智能网联电动车产品。

除了整车方面的合作,大众还全力拥抱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

比如在电池方面,大众入股国轩高科,确保电动汽车核心部件——电池的供应链;在自动驾驶方面,大众联手地平线共同研发自动驾驶系统,今年9月份,地平线抽调100多人的团队支持大众,使得大众成功在10月底推出新的车机系统ID.OS 2.0,在功能上追赶上智能座舱前列梯队;11月3日,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的中国子公司宣布,与智能手机制造商vivo成立“手车互融联合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将专注智能手机与智能汽车领域的互联创新。

通过加速“中国心脏”,大众的电动化速度正在全力赶上中国汽车的节奏和速度。不仅如此,在中国车企擅长的价格战方面,大众也完全不逊色。

今年7月,上汽大众宣布ID.3退出限时降价,降价幅度达3.7万元;同月,一汽大众也宣布对旗下ID系列纯电动车型进行降价,最高降幅达8.7万元。降价之后,ID.3成为12万级别电动汽车的当仁不让的首选。降价以来的四个月,ID家族均保持过万的销量。今年10月,大众ID.3月销量更是达到1.2万台,ID家族月销量突破1.5万台,同比增长192%。

值得一提的是,大众的价格战是建立在成本控制之上的,在大幅降价的同时,依然保持盈利;对比之下,自主品牌打价格战很多是卖一辆亏一辆。

总体来看,大众在中国一系列的措施,不论是节奏上,还是销量上,都已经挽回了颓势。在接下来的长跑中,毫无疑问仍然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劲敌。

中国车企出海需要一颗“海外心脏”

大众的“两颗心脏”战略,通过给“德国心脏”降温应对全球市场,上半年在全球的销量增长了16.9%;同时“中国心脏”的策略也让大众开始在中国市场稳住阵脚,电动汽车ID.家族在合资企业中稳居前列。

当然,我们在通过大众的这一战略看德系车转型的同时,也可以反思中国汽车的战略。对中国车企来说,汽车行业仿佛只有一个市场,在这个市场里电动汽车是未来,燃油车是过时的,正在被取代。在这个叙事里,中国车企正在全面胜利,而其他车企正节节败退。

但是实际上,放眼到世界范围内看,汽车市场其实有两个,中国市场以“快鱼吃慢鱼”的速度,跑步进入电动汽车社会,趋势已经很难逆转;而整个世界范围内,尽管电动化也在进行,但不论是政策支持,还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产业链普及,都远远不及中国,正以蜗牛的速度前进,未来仍有有其他路径的可能性。比如在中国市场已经没什么水花的现代、Stellantis等车企在海外市场依然活得风生水起。

与大众相似的还有丰田,丰田采用的全方位战略不仅发展电动汽车,还发展混动、氢能源车等多条路径,在中国角度看来丰田是点错科技树,但放在全球范围内,却是针对全球发展不平衡的一种战略考虑。

对比之下,过度关注中国市场的中国车企正在迎来很多新的挑战。随着内卷的加剧,中国车企把出海视为新的出路。但进入全球市场之后,很多国家并没有中国这么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再加上关税、法律等方方面面的限制,中国电动汽车将面临燃油车、混动汽车等全方位的竞争,电动汽车是未来的说法未必能胜出。

所以,中国车企出海的时候,除了强化电动汽车优势的之外,也许需要学习一下大众的“两颗心脏”策略,建一颗“海外心脏”,来应对全球不同维度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