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资讯 >

桑塔纳国产 中国现代汽车工业腾飞

桑塔纳国产 中国现代汽车工业腾飞

发表于 2023-04-11 汽车产业观察网 责任编辑:刘慧

       四十年前的今天,对中国现代汽车工业而言,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1983年4月11日,第一辆CKD桑塔纳轿车在上海汽车厂成功组装,中国汽车业悄然开始了“引进一个车型 改变一个行业”的传奇历程。上海大众汽车(现更名为上汽大众)成立前后,引进桑塔纳车型以及桑塔纳国产化过程的价值,不仅仅是它让中国市场获得了跟国际市场同步的轿车产品,更重要的是,桑塔纳国产化,带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体系力腾飞。正是有了敢为人先的企业精神,才促使上汽大众四十年来勇于不断引进先进技术与管理,助力行业标准建设。

拥有桑塔纳 走遍天下都不怕

  《上海市志·工业分志·汽车业卷(1978—2010)》记载,1981年至1985年的“六五”期间,上海汽车工业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为标志,实现产业道路从“闭门造车”到“开门造车”的战略跨越。

  这一时期,全行业在经济领域组织实施轿车、重型车、摩托车和拖拉机四大龙头产品以及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引进,产品结构开始从卡车为主转向轿车为主。1986年至1990年的“七五”期间,上海汽车工业大力实施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战略,推动产业技术从中国标准到世界标准的战略跨越,并为中国汽车工业引进汽车的国产化创造成功经验。

  据了解,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市政府专门成立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办公室,并将其132项关键技术列为市重点攻关项目。为了国产化,全国和上海有关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上海有关企业投入了近70亿元,使配套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达140余项,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高起点、大批量、专业化的桑塔纳国产化零部件配套系统。

  这样的成果,主要源于1982年11月29日,上海市拖拉机汽车工业公司、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和大众汽车公司在上海市签订了年产3万辆轿车和10万台发动机的《基础协议》。上海大众成立后,为了实现零部件的本地化配套,大众汽车集团先后动员了全球多家零部件企业来华投资,跟随大众而来的国际零部件企业与此后上海大众培养和带动起来的国内零部件企业一起,构成了中国汽车工业最初的供应链体系。

  德国大众的这一决策,不仅为中国现代汽车工业发展打好了基础,也为大众汽车集团开拓亚太市场创建了另一根支柱。

  大众汽车集团原董事长哈恩在其回忆录《我在大众汽车40年》里这样写道 ,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设一个本土汽车公司连同配套的零配件供应工业,这个理念一开始是大众汽车带来的。但更重要的是,大众成功地争取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此前中国政府只坚持靠出口改善工资待遇,但大众看到中国存在一个国内市场,长期下去它将发展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依靠它的规模带来的成本优势,中国最终将发展为战略上最重要的大众汽车产地。

  2007年,哈恩在上海接受采访时表示,引进桑塔纳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当初做这个选择不是偶然的,除了中方的要求外,对于我们来说,通过组装和生产桑塔纳,能够培养人才队伍,把这个合资汽车厂从小到大发展起来,这个作用非常重要。”哈恩说,“另外,桑塔纳的引进,为以后引进帕萨特、奥迪这样的中高级车型打下基础。”

  1985年,上海大众开始批量生产桑塔纳,1987年,该车的国产化率仅为2.7%。在大众集团和上海市的共同努力下,1989年国产化率迅速提升至60.09%,1991年已经达到70%。1996年12月28日上海大众汽车完成年产20万辆目标,同时桑塔纳2000型轿车国产化率达80.84%,普通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达90%。

  据悉,为适应现代化汽车大生产及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上海汽车行业在引进技术和利用外资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即时生产”的生产管理模式,体现竞争机制的劳动管理模式,营销和售后服务的管理模式等。这不仅造就 “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的经典广告语,也使得高品质的桑塔纳轿车家喻户晓。

  2009年,中国成为全球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哈恩近30年前的预判得到证实,桑塔纳国产引领的中国汽车规模生产能力,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汽车消费需求,更进一步使国产汽车有能力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100%合格,降低0.1%都不要

  上海大众成立之初被批准的“小方案”,总投资达到3.6亿元人民币,现在看起来对一个整车厂这点投资不算大。但在上世纪80年代,就是这3.6亿元的投资也相当于1956年到1982年国家对上海汽车工业投入8000万元的4倍多,巨大的投资需要极强的战略眼光和敢为人先的魄力,这期间,即有哈恩、饶斌等汽车行业领导人敏锐迅捷地抓住了历史机遇,也有国家领导人敢为人先、敢为时代之先批准中外合资尝试,坚定把汽车工业建成上海第一支柱产业而奋斗的决心。

  据统计,1985年,当时中国一年120多家汽车厂及其2500-3000家配套企业加起来才能生产汽车25万辆,生产6000辆轿车。但到了1986年9月,上汽大众在中国制造的第10000辆桑塔纳下线,当年的产销计划也达到1-1.2万辆。

  1988年以后,调任上海市领导职务的朱镕基继续坚持和强化产品质量是上海桑塔纳轿车的生命、要坚持德国大众标准、绝不搞“瓜菜代”等重要观点。当年7月1日,朱镕基出席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大会并作重要讲话,突出强调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必须确保质量,做到100%合格,降低0.1%都不要。

  1990年4月17日至25日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蔡诗晴视察上海大众汽车及上海零部件企业,肯定上海桑塔纳国产化发展很快,上海经验具有普遍意义,上海发展轿车的道路值得全国汽车行业借鉴。

  “如果我们主要的行业都像桑塔纳这样严格,上海就工业化了,上海的外向型经济就建成了,上海的振兴也就指日可待了,这个意义是非常重大的。”1989年7月7日,朱镕基在第三次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工作会议上解释了为什么非常重视桑塔纳轿车国产化,他强调,只有国产化才能够大批量生产,上海指望这个,汽车零部件工业、其他工业生产都可以发展起来。

厚积薄发

  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时成员单位共121家,其中包括105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桑塔纳共同体不是完全为了桑塔纳,1988年7月2日,朱镕基在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大会上介绍,全国汽车工业领导小组组长姚依林同志认为,全国只能搞一套轿车工业生产体系,它既为桑塔纳服务,也为一汽、二汽和其他轿车厂所需零部件服务。

  桑塔纳共同体成立后,上海大众汽车的生产规模逐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轿车工业也逐渐形成经济规模。

  1992年1月28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累计生产轿车10万辆。

  1994年4月30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公司和巴西拉美汽车公司联合开发的桑塔纳2000轿车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这是国内首次由中外双方联合开发的新型轿车。

  桑塔纳共同体让围绕上海大众和安亭周边迅速形成了汽车产业的规模集群效应。安亭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也是上海大众总部和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

  2000年4月15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汽车三厂正式投产,首辆下线的Passat帕萨特轿车成为上海大众生产的第150万辆轿车,标志着上海大众经过十五年的不懈努力,产品和生产技术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上海大众汽车形成30万辆轿车年产能力,帕萨特轿车制造达到20世纪90年代末世界先进水平,上海汽车工业以新的姿态跨入21世纪的门槛。

  2008年6月25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推出的第一款全新自主设计和开发的量产车大众品牌Lavida朗逸上市。

  2011年4月14日,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股份公司签署了《关于合作开发基于德国大众最先进平台及发动机技术、面向中国市场C级别高端轿车的联合声明》、《关于支持上海大众电动车开发的联合声明》和《基于最新MQB平台新一代车型之框架合作协议》。

  这意味着,上汽大众高质量制造能力将再次提升,有能力进入所有量产乘用车细分市场竞争。

  事实上,上汽大众成立近四十年来,从桑塔纳国产到帕萨特、朗逸、途观国产,再到ID.4 X国产,该公司不断引领中国汽车工业技术升级,并逐步进入智能化制造时代。

  上汽大众从2015年起,就已经开始通过采用“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推进安亭基地智能制造升级。2018年,汽车二厂完成改造,成为安亭第一个全新的、精益型的60JPH标准化生产线工厂。2020年,大众汽车集团全球首个新建的MEB智能工厂开启了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新篇章。此外2021年底,上汽大众全新研发大楼在汽车一厂正式投入使用,拥有虚拟现实中心、增强现实中心、沉浸式虚拟系统、虚拟座舱等前沿设备,公司能够以更高的开发效率投身各尖端技术领域。

  到如今,上汽大众的工厂被称为“分钟工厂”,整车及零售件制造已进入工业4.0时代。2023年上海市经信委发布《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厂名单》,上汽大众MEB智能工厂位列其中,发挥了上海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标杆的带动效应。

  无论是作为中国现代轿车工业的先行者,还是如今作为智能制造的先行者,上汽大众始终用高标准,打造全面的体系力。桑塔纳的国产,不仅是中国现代汽车工业的开端,也是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开端,上汽大众在其工厂内打出“质量是上汽大众的生命”这样的标语,就是牢记30多的前,朱镕基强调的“上海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必须确保质量,做到100%合格,降低0.1%都不要”重托,这也是未来上汽大众实现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两个赛道领先者愿望的根本前提,更是中国汽车产品决胜全球市场的关键以及中国汽车工业腾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