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资讯 >

美国《2022年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会阻止中国电池企业吗?

美国《2022年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会阻止中国电池企业吗?

发表于 2022-10-10 汽车产业观察网 责任编辑:刘慧

从表面上看,通过该法案,美国政府将拨款3690亿美元用于能源安全和气候投资,旨在到2030年将碳排放量减少40%,是拜登政府坚持保护环境和控制碳排放精神的实际行动体现。

但实质上,这部法案最受人关注的是,美国政府将提供7500万美元电动汽车购买税收抵免。这项政策只涉及部分车型,具体看,电动汽车必须要在美国或者与美国有自贸协定的国家进行整车组装,同时还规定电动车电池中使用的原材料必须有40%来自北美,并且这个比例逐年提升至2027年的80%。

虽然该方案并没有明确提及中国,但如果该定义实际执行中将中国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甚至是国内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的企业排除在关键矿物或电池组件的合格供应商之外,那将会对中国电池上下游产业造成广泛的影响。

由于中美之前存在的贸易战,使得中国出口美国的整车要面临高额的关税,已经在美国当地缺乏竞争力。因此,考虑到当前的中美关系,此项法案通过补贴直接干预市场,事实上已经将电池中使用的来自中国或其他不属于自由贸易协定国家的关键矿物(如锂、镍、钴)或电池部件的电动车排除在了补贴名单之外。扶持在美国当地建厂以及采购源自美国和美国盟友的电池供应链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

供应链安全,不能假借他人之手

在美国,无论是特斯拉、Rivian这样的新势力,还是通用、福特这样的传统车企,已经成为标杆企业。不过在电池领域,中国国内企业的领先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放眼全球市场,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中国公司占据六席。尤其是宁德时代在装机容量和市场份额更是遥遥领先身后的竞争对手。今年刚刚IPO上市的LG新能源,虽然排名第二,装机容量和比亚迪在伯仲之间,但是在增速上,却远远落后于后者。相比于排名,国内电池企业正整体处于高速发展时期,集团优势非常明显。

数据来源:SNE Research

此外,我们电池企业在性能上已经完全不输给国外电池企业,宁德时代的CTP3.0麒麟电池以及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凭借自己各自鲜明的特点,都已经进入国内外车企的供应链。

从布局来看,中国电池企业的全球布局意识同样非常强。我们的电池企业不仅在欧美已经或即将建设大量工厂,在锂电池所必须的上游锂矿资源上,我们也是积极进行争夺。

至于欧美电池企业在这张榜单中几乎绝迹。特斯拉虽然掌握电芯核心技术,但是其加工还得委托日本松下;至于拥有“欧洲宁王”之称的瑞典电池新贵Northvolt,虽然手握大众汽车、宝马、沃尔沃高达500亿美元得订单,但毕竟成为宁德时代这样的巨无霸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当下,美国也正在大力发展电动车技术。在传统汽车制造商中,通用和福特都制定了全面进军电动车时间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占电动车成本超过1/3的动力电池被中国资本掌控,就意味着下一代美国汽车工业的命门被牢牢掌握在非美国或非美国盟友手中。

以对于汽车工业同样非常重要的芯片为例。在这个行业,即使美国拥有英伟达、英特尔这样的设计巨头,但依然不惜使用威逼利诱的手段迫使三星和台积电在美国建厂,甚至希望两大企业把晶圆代工的产业链迁移到美国。这背后不仅有希望带动当地经济和解决就业的考量,但更重要的还是将核心基础零部件紧紧握在自己手中。

贸易逆全球化的趋势似乎不可避免

最近几年,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大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吸引国际资本在本国建厂:一方面,各国政府纷纷给出较高的直接补贴;另外一方面,这些经济体也通过不断增加关税提高外贸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断抬头。

自特朗普政府时代,就开始非常重视与鼓励制造业回流。在这种情况下,智能电动车和芯片自然是美国政府眼中的“香饽饽”。制造业回流,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GDP,同时也能够提升本国的就业率,用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来尽可能弥补美国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矛盾,并为赢得选票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点从特朗普时至今日在美国国内依然拥有较高的支持率就可见一般。

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情况就是,对于美国政府来说,遏制中国不断崛起也是其最近一系列法规出台的大背景。智能电动汽车和芯片是美国政府的两大抓手。在芯片领域,美国可以通过技术上的优势,通过阻止中国企业获得相关技术来遏制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

在电池领域,美国在技术和产业规模上都与中国相去甚远。因此通过贸易的手段来限制中国电池上下游企业乃至整个电池工业的发展,是美国为数不多的方法。

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汽车市场,而未来不出意外也会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电动车市场。美国长臂管辖能够屡屡奏效,就是凭借市场规模。电动化将至美国将中国资本和技术挤出美国电动车市场,扶持自己或盟友的电池企业,是美国的优先策略。

中国电池企业如何应对?

对于中国电池企业来说,此次法案的颁布会否成为影响其走势的外部因素呢?笔者认为,短期会有,长期不会。

首先,对于电池企业来说,面对美国的法案,我们不能束手待毙:作为全球电池两大强国,中韩都已经在考虑向WTO提出申诉:相关措施已涉嫌违反WTO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原则。

美国的这种做法已经筑起了高高的贸易壁垒,使得中韩两国电池在进入美国市场时面临比较高的关税压力。韩国可以考虑在美国建厂并重新审视自己的供应链来规避相关风险,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在当前大局下,难度就大了很多。

但我们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心。之前特朗普对中国发动的贸易战,通过对中国进口商品施加惩罚性关税来遏制中国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借机推动大量的外资企业将生产基地搬离中国甚至迁回美国。

但事实上,中国每年对美国依然大量出口各类商品,对中国的惩罚性关税基本上都被转嫁到了美国普通消费者身上。而无论是被美国寄予厚望的东南亚国家,还是美国本土企业,短期内要想取代中国产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为供应链都在中国。长期来看要想承接中国的整个产业链,更是需要持续投资布局,投入较大。

当前全球电池供应链上游的绝大部分零部件都出自中国。不要说刚起步的美国,就是韩国电池公司,也无法隔绝中国电池供应链。对于美国来说,重构供应链,不仅耗时长,而且还有可能受到人力成本和工艺方面的多种因素干扰。因此,中国供应链很难被排除在外。

作为破解之道,我们的电池企业一定要坚持正向研发,保持优势。另外,今后的高关税并不意味着完全“0”出口,中国企业要在欧美市场多多布局,体量足够大,市场足够多元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