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咖说车 >

增程有罪?技术不是决定市场的唯一条件

增程有罪?技术不是决定市场的唯一条件

发表于 2022-07-13 汽车产业观察网 责任编辑:刘慧

从余承东自信喊出“说增程车不够先进是胡扯”,到李瑞峰隔空发难“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一场撕逼大战再度将“增程和DHT孰优孰劣”的话题送上了热搜。

激进派认为增程是脱裤子放屁,保守派认为增程和DHT各有优劣。但理论永远是理论,现实总能给你个大耳光子,看看问界M7和理想L9的销量就知道了,前者发布72小时订单量破6万,后者上市三天订单量破3万。反而是魏牌的摩卡PHEV,上市以来的销量屈指可数。这种“倒挂”现象,多少让人觉得有点讽刺。

余承东和李瑞峰的嘴炮大战并不是行业里的首例,早在两年前,李想公开为增程技术战队后,大众中国CEO冯思翰就开喷过“增程是最糟糕的方案”。结果怎么样?理想ONE以一敌五,销量远超大众5款新车,用实力报了仇。

增程技术向来处于行业鄙视链的底层,如果要做一个排名,大概就是强混>插混>增程。在技术派眼里,增程的逼格并不高,毕竟技术难度极低,说白了就是一个吃汽油的“充电宝”,这也是为什么外界总喜欢评价增程技术是脱裤子放屁。至于DHT混动,这里面包括了串联、并联以及串并联等多种模式,目前串并联DHT是行业主流。串并联DHT的源头在于本田,后来各路国产品牌纷纷跟进。

除了技术,增程的“投机”定位也是它备受争议的关键之一。增程技术的支持者们总喜欢用错位竞争来说事儿,跟燃油车比环保,跟电动车比续航。增程产品确实解决了续航焦虑,但想要跟环保扯上关系,其实它没什么资格,本身制造动力电池产生的碳排放就更高,至少比燃油车动力系统高,而且使用过程中还烧油。从碳排放的角度看,增程产品并不是一个值得的选择。

也有一种声音认为:增程被喷是因为抢了别人的饭碗。

不管承不承认,理想ONE和问界M5的市场表现比不少DHT产品要好得多。理想和问界已经证明了:技术力不等于产品力。反推一下,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各路友商们的使劲Diss,其实只是为了掩盖自己产品的无能呢?顺带提一嘴,理想ONE和问界M5一定程度上只是仓促推出的产品。加上这个因素来分析,你更能感受到那些反对派们的无地自容。

当然了,把销量的功劳全部归于增程技术其实不够准确,以问界M5为例,华为鸿蒙车机系统、品牌渠道以及余承东的百万粉丝也出了不小的力。

值得一提的是,增程产品的成功也存在一定的运气成分。早期的宝马i3、宝马i8、别克Velite 5虽然续航和动力不够抢眼,但致使其无法出圈的关键在于电池密度低且昂贵。而理想ONE和问界M5们恰恰赶上了动力电池降本增效的时期。如果放回同个起跑线上,真不敢想象理想ONE和问界M5们会不会重蹈覆辙。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目前来看增程产品在整个新能源市场中依旧小众,绝对力量上难成气候。所以就算理想L9再怎么具备成为“500万以内最好旗舰产品”的资格,它也不太可能像比亚迪那样出圈。至于问界,老实说余老板日常嘴炮频率并不低,今天还在给增程站台的他,也许明天就会高呼纯电万岁了。

你可以粗暴地把增程和DHT区分成“简单系统”和“复杂系统”,理论上越复杂的东西越容易提供优秀的体验,但前面我们也讲过,市场已经用脚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所以实际上增程和DHT并不是孰优孰劣那么简单。说到底,孰优孰劣就是个伪命题。用户买的是增程或DHT的技术吗?当然不是,他们要的只是技术带来的结果。所以,实际需求决定了最终选择。关于这一点,长安新能源CEO邓承浩的想法和我们一致。

邓承浩认为,增程和DHT各有优劣,区别只是在于出发点不同,这也是为什么德国流行单电机而日本流行双电机的原因。包括“两田一产”,各自的混动技术并不一致,但也没妨碍表现总体向好。

“DHT更像是燃油车电气化改造的路径选择,而增程更像是纯电动解决里程焦虑的路径选择”。的确,假设你平时出门代步都在市区,只是偶尔出个远门,那么增程产品可能更适合你,毕竟这时候串并联DHT的“先进”多少显得有些多余,反过来也一样。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不管增程还是DHT,能满足需求的就是好技术。延伸来看,这也是长安深蓝打造03增程版的初衷。

写于最后:

以技术为绝对判断准则,有时候并不那么准确。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最实际的赢面永远在市场,用销量说话才是最值得的,否则赢了嘴炮、输了用户,最后所有的成本还是得自己买单。而且,消费者想要的也并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百家争鸣的盛世。正如长安新能源CEO邓承浩所言:“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把消费者伺候舒服了,到时候再装逼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