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叫停"高息高返"背景下 河南首推汽车金融利率定价上限新规
据相关报道显示,在全国多地陆续对"高息高返"业务按下暂停键的行业调整期,某河南省银行业首次以集体公示形式,为汽车金融业务划定利率定价"红线"。
银行业集体发声 明确利率双重上限标准
近日,河南省内多家金融机构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汽车消费金融业务的声明》。其中,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大行河南省分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区域分支机构,以及河南农商行等地方金融机构均参与此次声明发布。文件首次以公开声明形式确立双重利率管控标准:
年化利率限制:实际对客利率年化后不得超过当期一年期LPR的2倍,按当前LPR计算(3.6%),即年化利率上限为6%;
分期费率限制:五年期信用卡分期费率最高不得超过16%。
这一举措使河南成为全国首个以公开文件形式明确汽车金融利率定价上限的地区,从定价端为行业竞争设立"规则红线"。
斩断高返佣利益链 遏制市场恶性竞争
声明特别强调对汽车经销商合作模式的规范要求:
严禁经销商以强制或变相推荐的方式,向客户推销高佣金汽车金融产品;
禁止通过"高返佣补贴车价"的方式诱导消费者,例如故意压低裸车价格但捆绑高息金融方案;
明确切断银行通过高额渠道返佣抢占市场的恶性竞争链条,从源头避免"以价换量"的无序竞争。
"高息高返"模式弊端凸显 银行与消费者双受其累
所谓"高息高返"业务,是指部分银行通过向经销商支付高额合作返佣,换取渠道端产品主推权。经销商则将返佣资金用于补贴车价,在销售环节优先推荐合作银行的金融方案。这种模式虽能快速拓展市场份额,却暗藏多重隐患:
银行经营压力陡增:高返佣策略大幅推高获客成本,叠加客户提前还款等因素,部分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已陷入"零利润"困境,甚至出现管理费用无法覆盖的情况;
消费者借贷成本高企:当前市场上车贷利率普遍在6%12%区间,显著高于5年期LPR(3.6%),高息策略变相加重了购车群体的债务负担。
中小银行激进扩张背后的市场困境
业内分析指出,部分中小银行采用"高息高返"策略实属市场竞争下的被动选择:
缺乏汽车金融客群基础的中小机构,为快速切入市场,不得不依赖高成本渠道拓展业务;
但渠道高返与利率管控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粗放式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行业亟待向合规化、精细化运营转型。
此次区域性利率管控新规的落地,被视为汽车金融行业告别"高息揽客、高返佣获客"野蛮生长阶段的重要信号,未来或推动更多地区跟进建立定价规范体系。